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大张庄镇赤坂村

来源:ayx爱游戏    发布时间:2024-02-08 20:53:56

  在广大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目前《记忆沂源·大张庄镇卷》已经编纂完成。由于涉及历史年代久远,文献资料匮乏,加之编纂人员水平有限,谬误、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为确保编纂质量,贯彻开门写书的理念,现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恳请社会各界专家、学者、有识之士提出宝贵意见,包括全书的文字、标点、数字、语法、人名、地名、职务、史实、逻辑错误等等。

  赤坂村,位于大张庄镇政府驻地北9公里处。东邻大桑树村和东洼村,西接南岩六村,南连西唐庄村,北至沟泉村,由原赤坂村和西峪村合并而成,毗邻省道张台线),南坦(南麻—坦埠)公路穿过村东,交通便利。属于沂河上游丘陵地带,全村总面积10727亩,其中耕地2928亩、种植园地2674亩、林草地3164.4亩、住宅用地567亩。主要种植苹果、桃、梨等林果,兼营养殖业。2022年,全村共有890户、2530口人。有刘、陈、董、左、张等23个姓氏,以刘姓居多。

  赤坂村先后被评为县红旗单位、县先进民兵连、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村、县科技示范村、县烤烟生产先进村、县民主法治示范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文明村、市级美丽乡村。

  据村东殷家坪商周遗址考证,此处商周时期便有村落。据《刘氏家谱》载:“吾刘氏原籍山西洪洞县,于明洪武年间迁赤坂……”因村北一山坡上石土呈红色而得名赤坂。据《赵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吾赵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因地处大张庄河西岸山峪内而得名西峪。

  明清时期属蒙阴县管辖。1933年,属蒙阴七区。1940年改属张庄区。1941年9月,划归新蒙县。1945年7月,划归沂源县。1946年2月,属张庄区。1950年4月,属五区。1955年10月,区名称复改为地名称谓,属张庄区。1958年3月,属张庄乡;9月,人民公社化,属红建人民公社;12月,属张庄人民公社。1961年,赤坂大队分为赤坂和西峪两个大队。1965年5月,撤社划区,属张庄区赤坂公社。1968年12月,撤区划社,属张庄人民公社。1984年改属大张庄区沟泉乡。1985年划归沟泉乡。2001年属大张庄乡。2002年8月,撤乡并镇,属大张庄镇。2020年12月,行政村规模调整,赤坂和西峪合并为赤坂村。

  赤坂村新中国成立前,该村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高粱、大豆、地瓜、大秧花生等农作物。新中国成立后,改良农作物种植品种,引进小麦、玉米、地瓜等优良品种。1945年,开展减租减息,恢复农业生产。1946年,斗地主,分田地。1947年,应对对山东重点进攻和“大动参”,实施土地复查,完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调动村民参军支前的积极性。1951年,组织变工组。1953年,成立6个互助组,农忙时节互帮互助,刘长江、刘成志、刘圣龙、刘宗香、刘宗慎、朱振英任组长。1954年,农户在自愿基础上加入初级合作社,成立2个初级社,刘成志和刘曰顺任社长,土地、牛羊入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刘成志、刘曰顺任社长。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赤坂大队,刘成志任大队长,下设18个生产队,刘成爱、董钦记、董钦来、刘曰标、刘宗慎、刘宗业、刘宗友、董钦平、刘长俭、刘洪训、刘成树、陈孝文、左孝友、刘圣义、刘成花、陈孝友、吕记等、刘成孟任生产队长。1968年,赤坂大队开始在村西整理土地500~600亩,同年,在陈家旺发展茶园100余亩。1970年,赤坂大队发动社员,利用冬闲时节,整治河道两边荒滩,用手推木车运土垫地。1971年,成立种子队,培植玉米种,供应全公社栽培。1976年,种植黄烟百亩,引进黄烟栽培技术,国家扶持建大型烤烟炉4个。1977年,每2—3户建一个小型烤烟炉,该大队建烤烟炉上百个。1977—1980年,赤坂大队连续三年缴纳公粮共计74万斤,成为全县交纳公粮最多的生产队,被授予“沂源县红旗单位”。

  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每口人1亩地。生产队解散,成立18个村民小组。1986年,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在山地发展地膜花生千余亩,花生产量显著提升。自1997年始,在村北、村西和村南发展冬暖蔬菜大棚100余个,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人均收入8000元以上。2000年,该村大棚示范基地被评为“沂源县青年高新技术示范基地”。

  西峪村 新中国成立前,主要种植高粱、谷子、大豆等,大豆间作种植。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种植红薯、玉米,产量低下。1953年,成立3个互助组,组长分别是刘庆礼、郑德祥、刘庆明。1955年,成立初级社,社长刘文庆。1956年,和赤坂一起加入高级社。1958年,进入人民公社时期,郑立伦、刘清明任生产队队长,带领社员造地40余亩。1961年,从赤坂大队析出,成立西峪大队,共2个生产队。1986年,发展蔬菜大棚30座,主要种植黄瓜、西红柿等。1995—2007年,家家户户种植黄烟,种植100亩以上,烤烟房有10个,每亩收入500元左右,被称为“黄烟基地”。2021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赤坂村 1958年,该村在西山、北山、盐彩顶植树造林200余亩。1968年,在北山一带发展苹果园200余亩。1972年,在北山发展苹果园70亩,品种以小国光、大国光、金帅为主,盛果期为大队创收8万元。“大包干”以后,村里把果园承包给刘民信、刘曰玉、刘成乐等20余户,承包户年收入过万,带动全村林果业发展。1988年,农业产业体系调整,以发展林果业为主,村集体统一购买苹果树苗,发放给农户,共栽植800余亩。1990年,该村发展桃树400余亩,以川中岛品种为主。从1990年开始,在西山发展果树,在洼地种植红提葡萄,到1998年,全村栽植红提葡萄150余亩,巨峰葡萄100余亩,每亩年收益1.5万余元。2001年,该村栽培新高梨350余亩、红富士苹果100余亩、桃200余亩,各类果园共计1000余亩,年产值达到400万元,成为村民主要经济来源。2012年,董士芹建2000余平方米恒温库1处,库容量600万斤。2015年,配套建设祥和果品包装厂。随着林果业蒸蒸日上,先后成立农资个体商户3家、果品收购站2家,为村民提供果品销售便民服务。

  西峪村 1958年,开始封山造林,在西岭、南梁栽植松树、棉槐50余亩。1960年,大队种植地边桑,发展桑园,在北梁前坡发展老果园30余亩,以小国光为主。1962年,在北坡栽植洋槐200余亩。1982年,分田到户,老果园由刘庆后、刘庆礼承包。1998年,发展葡萄30余亩,主要种植红提葡萄和巨峰葡萄,亩收入3000余元。同年,栽植桃树,从泰安引进新川中岛。2000年,开始引进新品种短枝红富士苹果树,发展30亩。2006年后,桃树老化。2020年,发展桃树种植100余亩,苹果80余亩,以毛桃、油桃居多。

  赤坂村 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就有村民零星种桑养蚕。1958年,以生产队为单位,开始大面积植桑。20世纪70年代,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种植地边桑5000余棵,养蚕54张,年产茧4000余斤,收入7000余元。1975年,大队建设集体桑园,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50亩,养蚕200余张,增加了集体收入。

  1970年,家家户户在自家栏圈内喂养牲畜,以养猪为主,每户喂养1—2头,饲料以糠为主,品种是老笨猪,一年多才能长到200斤左右,主要为积肥。1976年,大队集体在北山建小型养鸡场1处。2017年,村民自建养鸭大棚6处、养鸡大棚1处。2018年,沂源民和养殖有限公司在村北山建大型养鸭厂1处,年出栏80万余只,年收入100万余元。2022年,有小型养牛场4处,年出栏70余头,年收入30万余元;小型养猪场6处,年出栏200余头,年收入15万余元。

  西峪村1966年,大队集体养牛,每个生产队养殖16头,全大队养殖30余头。1971—1978年,该大队运用大寨精神建梯田,栽植地边桑,家家户户养蚕,共养蚕30张。分田单干后,家家户户养牛,用于耕地。购入母牛,用于繁育售卖。养殖盛期多达120头,1头牛犊售卖300元。由于该村养牛远近闻名,曾被县电视台多次采访。1984年,有几个德国人曾在县领导的陪同下到村参观养牛情况。1995年,养牛户刘清明被评为“县庭院经济养牛大王”。2018年,山东起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在该村养殖肉鸭,年出栏60万只。2022年,该村有3家养牛户,存栏量均约10头;养猪户1家,存栏60余头;山羊养殖户1家,羊存栏30余只。

  赤坂村 人民公社时期,大队先后成立油坊、粉坊、馍馍坊、挂面坊、豆腐坊、酱油坊、农产品加工坊、生猪宰杀坊、缝纫组、草编组、翻砂组、农机维修组、烘炉组、木业制作组、门市部等副业项目。从事副业的劳力占整个大队劳力的1/3。大队副业累计年收入5万余元。1970年,大队集体建石灰窑2座。1976年,大队实行一级核算,撤销以前的生产队核算,开始兴办副业,建砖厂1处,安排社员50多人就业,烧制的红砖销往红旗机械厂、裕华厂、新华翻砂厂等地。又先后成立捞纸厂、预制厂。1971年,大队购买8马力拖拉机1部,是张庄公社第一部拖拉机,刘宗庄是拖拉机手。1976年,该大队建粮库1处,仓房10间,用于集体储备粮用。建烘干室1处,用于鲜小麦烘干处理,防止小麦霉烂变质。1976—1982年,该大队先后购置12马力和25马力拖拉机各1部、50马力拖拉机2部、75马力链轨车1部,并配备耕、播、割等拖拉机配套设施,用来生产和运输。小麦生产基本实现耕、播、收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曾建有张家烘炉、刘家烘炉、建材出租站、墓石加工点、五金店等,先后开设百货店6家、摩托车及电动车维修与销售点2家、农机维修部1家、加油站1处。2012年,建2000余平方米恒温库1处。2015年,建设祥和果品包装厂。2018年,建集贸市场。2020年,尊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入驻该村。

  西峪村1973年,在村东建加工坊3间,加工地瓜干、玉米、猪饲料等,由刘庆明、郑立福负责。同年,建油坊5间,刘庆明负责。1984年,建100余平方米个体油坊1处。

  学前教育 赤坂村 1975年,赤坂大队开办育红班,刘学美、刘成美任教。1994年,建幼儿园,刘宫美、尚翠、刘梅信、陈文华、刘祥兰等任教。2019年,并入大张庄镇中心幼儿园。

  西峪村 1982年,开办育红班,招收幼儿17人,郑洪凤、冯成菊担任幼儿教师。1992年,并入赤坂幼儿园。

  小学教育 赤坂村 1950年,在村民家中成立学堂,桌凳由群众凑,农民子女不分年龄,能念书的都得上学,采用群众集粮集资办学,招收30余名学生,刘成照任校长兼教师。1952—1959年,政府接手管理,开设5个班,刘志奎任校长。1963年,迁至村北,新校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开设12个班,张登悦任校长,傅廷训、赵子良等任教。1991年,迁至村南,新建教室30间,开设5个班,招收200余人,刘学平任校长,李全成、董树平、房思庆、张振法、房立玖等任教。2017年,并入大张庄镇中心小学。

  西峪村 1963年,西峪村在大队老食堂开办小学,招生16人,先后由赵红兰、刘庆堂、刘庆水、刘庆满、刘玉全任教。1978年,在玉麟头新建校舍5间,开设1—5年级,每个年级的学生20人左右,梁续斗、娄树芬、郑洪良先后任教。1992年,合并到赤坂小学。

  中学教育 1969年春,在大队北成立赤坂联中,占地面积1300余平方米,教室10余间。刘长庆任校长,熊珂举、彦作山、毕玉华、冯传同等任教。1976年,设立高中班,董地昌负责,陈德学、刘长会、刘乐民、刘学忠任教,高中班招收三届学生后于1980年停办。1983年,赤坂联中有3个班,在校学生128名,教职工9人,刘长庆、吕爱信、吕增文、董地昌、刘长会任教。1989年秋,赤坂联中并入沟泉乡中学。

  成人教育 1950年起,两村分别开设识字速成班、识字班,队长代富英带领赤坂社员参加识字班,白天亦农亦学,晚上进夜校班,刘成照、刘成坤等人任教。1980年,农村兴起扫盲运动,大队组织小学教师任教,白天将课堂搬到街头巷尾,晚上学员进夜校学习。1997年,成立农民技术学校,对果树管理员进行实用技术培养和训练。2000年,建成远程教育课堂,对村民定期开展普法教育、农村政策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该村共有188人考入各大中专院校,其中,获得硕士学位32人、博士学位5人。1979年9月,刘同合考入西安交通大学,是赤坂村第一个大学生。1988年9月,刘玉花考入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化学教育专业,是西峪村第一个大学生。

  赤坂村 新中国成立前,刘诺、刘便分别在村内开设中药铺,为村民医治疾病。新中国成立后,刘宗章、刘宗坡开设药铺。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成立第一个大队卫生室,刘曰功、刘宗坡、刘成珍、赵洪兰、陈孝平行医。1986年,刘曰功、陈效平分诊医疗。1990年,刘乐杰、刘金亮各开设门诊1处。2005年,马文英开设门诊1处。1999年,刘曰功退休,门诊关闭。2000年后,刘乐杰、马文英、刘乐慧各自开诊行医。2007年,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15年,在“新农合”的基础上,实行城镇和乡村居民医疗保险,村民参保率达100%。20世纪60—90年代,先后由张同云、尚怀连、陈效兰、郑西香、马文英任接生员。

  西峪村 1958年,西峪大队在50平方米的老加工坊开设门诊,刘庆顺坐诊行医。1978年,门诊关闭。1982年,郑洪良在原村委会办公室开办卫生室。2014年,卫生室关闭,村民到其他村卫生室就诊。

  1956年,赤坂村民自发成立戏班子,聘请莱芜梆子剧团的名角传授技艺,剧组由刘乐同、刘长圣、陈孝平等十几人组成,成功演出《二郎山》《铡美案》《战罗杨》等20多个剧目,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深受观众欢迎。1966年,大队成立新剧团,主演革命样板戏,成功演出《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多个剧目,剧团在周围村队小有名气,长期活跃在乡间舞台。新剧团除老演员之外又吸收刘曰玉、刘乐林、陈德玲等十几名年轻演员。逢年过节该大队仍保留开锣鸣鼓迎喜庆的传统。

  20世纪80年代,赤坂大队因为副业收入的增加,经济基础相对丰厚,为丰富社员的文化娱乐生活,生产队里便购买电影放映机,几乎天天晚上放露天电影,主要有《地道战》《英雄儿女》等黑白影片。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电影进入寻常百姓家。2014年开始,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村民每年在家门口可以欣赏2场戏曲节目。2015年,两村分别建成农家书屋,藏书共2000余册,设立图书室、阅览室。2018年,建设1500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组建广场舞队。2019年,赤坂村投资50万元,在村北修建健身广场和小公园,配套健身器材20余件(套),建篮球场1处,在村南建设文化广场大舞台,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西峪村在村中建60余平方米的文化广场。

  1960—1961年,赤坂大队在西南沟建小塘坝1座。1968年,赤坂大队修建西沟塘坝和北沟塘坝。1970年,赤坂大队在村北芹沟建塘坝1座。1974年,赤坂大队在村南开挖直径15米、深8米的机井1眼。1975—1979年,赤坂和西峪先后开凿机井13眼,进一步改善用水条件。1976年,赤坂大队在村西从西沟水库至南洼机井建设2500米明渠。1988年,在赤坂村南梁建设大型水利设施,铺设管道2000余米并设二级扬程1处。2015年,西峪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灌溉工程。2016年,在赤坂村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节能电灌站3座,铺设管道3700米,灌溉良田千亩。2021年,建电灌站2座,铺设管道1500米。2022年,建电灌站1座,铺设管道2000米。通过兴修水利,逐渐完备灌溉设施,该村土地基本得到灌溉。

  赤坂水库位于村西北,拦截沂河支流,主要由大坝、溢洪道、放水洞三部分构成。坝址以上流域面积0.788万平方公里。1966年10月动工修建,1967年5月竣工。2010年,实施除险加固工程。总库容16万立方米,调洪库容4.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5.2万立方米,死库容6.3万立方米。大坝为黏土心墙沙壳坝。坝顶高程359.6~359.71米,最大坝高13.5米,坝顶长度135米,宽度3.5~5米。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营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小(二)型水库。

  赤坂村 1988年,修建村南机耕路3000米。1989年,修建村北机耕路4000米。2002年,建设通往大桑树村和东洼村跨河大桥1座,长60米。2007年,硬化村主干道1200米。2014年,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活动,建公厕1处,设垃圾集中存放点3处,配专职保洁员6名,定期处理垃圾。2016年,完成该村400户旱厕改造工程。2017年,实施路域环境整治。2018年,投资100万余元,硬化村内主要街道6600米;评选“美在家庭”示范户150户。2019年,实施小微景点工程,修建50米紫藤长廊,建成停车位30个。2020年,打造乡村振兴片区,主干道铺设1200米柏油路;绿化街道两侧,栽植黄杨、冬青、月季花等绿化苗木1000余平方米;粉刷美化沿街墙2000平方米,绘制粉刷文化墙800平方米,打造拇指公园2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投资140万余元,硬化“户户通”道路7100米;投资35万元,在村北王家埠蔬菜大棚基地铺设水泥路700米;开始实施亮化工程,至2021年,先后投资25万余元,在村大街小巷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

  西峪村 20世纪80年代,修建环山路2000余米。2006年,硬化村主干道路1300米。2015年开始,实施旱厕改造80户。2017年,实施亮化工程,安装路灯10盏。2018年,绿化进村路,栽植松树、月季、大花金鸡菊、石竹子花等绿化苗木1万余株;硬化村内道路3000米。2020年,实现硬化道路户户通。同年,绘制文化墙3000平方米,绿化两侧道路2000平方米;设置垃圾集中存放点3处,配备保洁员6人。

  赤坂村 由于该村有茶园产茶叶,1968年开始,每年每户发福利茶叶1斤。1974年,赤坂大队架设高压线年,实施自来水“村村通”工程,村民用上自来水。2010年,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021年,实施自来水“户户通”工程。2022年,建设自来水管网配套设施,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2017年,在村集贸市场处配备净化水设备,解决用户安全吃水问题。2018年,在北山建公墓,墓穴340座。2015—2021年,完成37户危房改造工程。2020年,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51人全部脱贫。2017—2022年,村内电网改造,增设变压器5台,整改电网线年,该村建成“沂源红”幸福家园民生综合体,改善“长者食堂”就餐条件,为60岁以上老人就餐提供方便。

  西峪村 建村之初,村民饮用关井水,村民需手提肩挑。后来村民在自家庭院打压水井。1972年,西峪大队通电。1998年,在后坡建水池,引水下山,村民用上自来水。2015年,在村后钻井1眼,深80米、直径0.2米,并实施净化水工程。2018年,在巷子前坡建公墓,共80余座墓穴。2020年,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6人全部脱贫。2021年,从大桑树村引水入村,实施自来水“户户通”工程。

  1944年,赤坂成立农救会。1970年之前,刘宗香主持工作。1963年,成立西峪大队党支部,刘文成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70年,成立赤坂大队党支部,刘长连是第一任党支部书记。2020年12月,赤坂村、西峪村党支部合并为赤坂村党支部。

  新中国成立前加入中国的有宋汉祥、刘宗香、刘胜玉、刘义山、刘成志、刘圣荣、代富英、刘长俭、刘成花、刘曰东、刘曰平、刘宗友、刘宗庄、宋汉生、郑德福、刘成明、刘宗慎、左孝公、刘宗俭、周伦水、房赐兰、左孝臣、刘曰芝、刘长松、刘文成、刘宗会、刘清美、朱振英、孙宗相、郑德禄、刘长洪、刘成相、鲁元和、郑德录、刘文成等。

  2022年,尊海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赤坂片区村联合成立“金穗赤坂”共同体党委,张付军任党委书记。

  2021年7月,刘乐根、刘成茂、刘成章、刘长伦、左欣贵、邵仕花、刘曰玉、伊方爱、鲁德武、董钦来、刘玉星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墓群位于村东2000米处大土崖头,地处于半坡丘陵地带,占地面积11926平方米。20世纪70年代整改田地时,数座墓葬被破坏,器物被毁,墓砖被乱弃于地头或用作垒堰边。墓砖两头有凹凸形槽,一边有纹饰,规格是34厘米×13.7厘米×0.65厘米。地表散落着很多汉代的陶片。2012年7月18日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赤坂村东尚存古楼1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十月,占地20平方米,砖坯结构,黑瓦石墙,上下两层,木制楼梯。

  在赤坂中心位置原有古槐2株,现存1株,相传为明末栽植,树龄500年,一级保护等级。树高12.7米、胸(地)围4.71米、平均冠幅13米。

  该村有关井2眼,一眼位于赤坂村古槐旁,建于清末,井口呈圆形,直径1米、井深4米,20世纪90年代废弃被填埋。一眼位于西峪村大槐树东侧,建于明末清初,井口呈圆形,直径1米、井深7米,沿用至今。

  张立海(1903—1945),男,赤坂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鲁中军区1团战士。1945年在蒙阴县上汪战斗中牺牲,安葬于本村。

  刘长富(1904—1945),男,赤坂村人。1942年参加革命,鲁中军区1团战士,1945年在蒙阴县上汪战斗中牺牲,安葬于本村。

  宋汉生(1914—1947),男,赤坂村人。党员。1945年参加革命,某部连长。1947年在河南省沈丘县大别山战斗中牺牲,安葬于沈丘。

  刘月明(1923—1947),男,赤坂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鲁中军区战士,1947年失踪。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宗瑞(1929—1947),男,赤坂村人。县支前担架队民工,1947年在南麻战役中牺牲,安葬于本村。

  刘玉友(1923—1948),男,赤坂村人。1947年参加革命,鲁中军区11团战士。1948年病故,1950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志元(远)(1926—1948),男,赤坂村人。1948年参加革命,华野九纵27师战士,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安葬于松崮革命烈士陵园。

  刘成业(1925—1950),男,赤坂村人。1941年参加革命,中国人民志愿军26军战士,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安葬于朝鲜。

  郭庆良(1947—1969),男,西峪村人。1969年参加革命,原5832部队36分队战士,1969年在四川省达县因公牺牲,安葬于达县。

  刘曰芝(1929—1963),男,赤坂村人,1946年参军,鲁中警备旅战士,三等甲级伤残军人。1948年复员。

  郭居三(1898—1969),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华野八纵战士。1946年复员。

  刘成芹(1919—1969),男,赤坂村人,1948年参军,三野10兵团战士,荣立四等功1次。1952年复员。

  刘宗慎(1916—1973),男,赤坂村人,1942年加入中国。抗日游击队员,参加过淮海战役、莱芜战役。

  王文成(1922—1979),男,赤坂村人,1944年参军,第二野战军某部班长。1952年复员。

  刘宗毡(1907—1983),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鲁中军营司令部炊事员。荣立四等功1次。1949年复员。

  刘成明(1914—1984),男,赤坂村人,1949年加入中国。曾任县财政局局长。

  刘宗章(1910—1986),男,赤坂村人,1948年参军,一纵2团战士,三等甲级伤残军人。1950年复员。

  刘宗会(1926—1986),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三纵炮兵团战士,二等乙级伤残军人。1951年复员。

  刘胜福(1907—1987),男,赤坂村人。1944年参军,某部炊事员。荣立大功1次。1950年复员。

  刘宗富(1909—1987),男,赤坂村人,1938年参军,二军区排长。1949年复员。

  刘清义(1922—1987),男,赤坂村人,1949年参军,13军37师8109团战士。1952年复员。

  刘胜玉(1925—1990),男,赤坂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同年参军,某部班长。荣立三等功1次。1952年复员。

  刘宗友(1917—1992),男,赤坂村人。1947年参军,某部排长,荣立三等功1次。1949年加入中国。1954年复员。

  刘圣全(1925—1992),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参加过淮海战役,曾任陈毅元帅的警卫。1950年复员。

  郑德全(1918—1992),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鲁中警备旅战士。1946年复员。

  刘宗茂(1946—1993),男,赤坂村人,1965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69年退伍。

  宋汉祥(1920—1994),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华野医院十五所通讯员。1947年加入中国。1949年复员。曾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圣荣(1920—1995),男,赤坂村人,1940年参加革命,1944年加入中国。抗日游击队员,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莱芜战役等,荣立二等功1次。沂源县第三、四次党代会代表。

  刘义山(1922—1995),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1946年加入中国,华野八纵战士。三等乙级伤残军人。1949年复员。

  郑德福(1929—1995),男,赤坂村人,1948年参军,三野20军班长,同年加入中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复员。

  刘宗庄(1919—1997),男,赤坂村人,1948年参军,中南军区后勤部招待所班长,1949年加入中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1次、四等功1次。1952年复员。

  王延增(1946—2001),男,赤坂村人,1965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69年退伍。

  张立合(1925—2002),男,赤坂村人,1940年参军,鲁中特务团班长,三等乙级伤残军人。1946年复员。

  伊永相(1928—2003),男,赤坂村人。1946年参军,鲁中军区特务营战士。荣立一等功1次。1949年复员。

  刘长连(1938—2003),男,赤坂村人,党员。沂源县第九、十届人大代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玉现(1941—2004),男,赤坂村人,1965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69年退伍。

  刘文义(1912—2005),男,赤坂村人。1946年参军,鲁中军区某部战士。1948年复员。

  刘曰东(1928—2006),男,赤坂村人,1946年参军,步兵81师教导营排长,1947年加入中国。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荣立三等功1次、四等功1次。1955年复员。

  刘长俭(1926—2007),男,赤坂村人。1945年参军,华野八纵2团战士,1946年加入中国。三等甲级残疾军人。1948年复员。

  吕纪太(1945—2011),男,赤坂村人,1965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1969年退伍。

  刘宗斋(1927—2013),男,赤坂村人,党员。1944年参军,某部副师长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87年离休。

  刘玉锋(1960—2015),男,西峪村人,党员。沂源县特殊教育学校高级教师。

  张方俊(1955—2022),男,赤坂村人。党员。1978年入伍,某部战士,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次。1980年退伍。

  刘曰平,男,1928年出生,赤坂村人。1946年参军,东海舰队后勤部营房处营具科助理员。1948年加入中国。参加过解放战役。被授予解放奖章。1963年转业至沂水县杨庄区任财贸教导员。

  刘宗学,男,1934年出生,赤坂村人。1949年参军,鲁中南军区军械处战士。1950年复员。

  鲁德武,男,1945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1965年入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荣立三等功1次。1969年退伍。

  刘曰玉,男,1945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沂源县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

  伊廷会,男,1953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三所咨审委专职委员(副厅)。

  刘成华,男,1958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沂源县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曾任村党支部书记。

  刘同水,男,1963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次。

  刘玉忠,男,1963年出生,西峪村人。松崮小学高级教师,沂源县优秀班主任。

  郑红财,男,1963年出生,西峪村人。1978年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荣立三等功1次。1982年退伍。

  刘懿信,男,1966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高级编辑。

  刘玉堂,男,1966年出生,西峪村人,党员。淄博市第五中学高级教师。

  刘玉民,男,1971年出生,西峪村人,党员。第二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支教先进个人、重庆市支教先进个人。

  刘锋,男,1972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县中医医院普外科主任兼肿瘤中心主任,副主任医师。

  刘春信,男,1976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高级工程师,山东瑞丰高分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淄博市十二次党代会代表,曾获“市科学技术创新卓越贡献奖”“省科技奖三等奖”“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省五一劳动奖章”等。

  刘业锋,男,1981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东北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博士,东北大学科技处教授。

  刘鹏,男,1981年出生,赤坂村人。吉林大学环境与工程博士,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球科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张晓燕,女,1981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沂源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代表,村委委员。

  刘海军,男,1982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山东利尔康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营销总经理。

  董记华,女,1982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博士,山东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青年学者、青年泰山学者。

  刘君玲,女,1983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新疆昌吉学院教授。

  刘功振,男,1984年出生,赤坂村人,党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博士,临沂大学教授。

  刘学姣,女,1992年出生,西峪村人。北京大学口腔修复学博士,上海市口腔医院医生。

  刘德斌,男,1994年出生,赤坂村人。2013年入伍,某部舟桥旅教导大队区队长。荣立三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

  20世纪70年代末,赤坂大队创造了连续三年上交公粮最多的纪录,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沂源县十面红旗”之一的红旗生产大队。

  1970年,赤坂大队发动18个生产队的社员,利用冬闲时节,打井修渠,改河垫地,开荒扩地600余亩。大队组建80余人的民兵连和200余人的青年突击队,在兴修水利中,热情高涨、忘我奉献。一年下来,赤坂大队连续打11眼机井,1900余亩旱田变成水浇地,粮田灌溉问题得到一定效果解决,达到旱涝保收的良好局面。种植1400余亩玉米、小麦,500亩的花生、地瓜。1977—1980年,赤坂大队连续三年缴纳公粮达74万斤,成为全县缴公粮最多的生产队,在县五级干部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授予赤坂大队“全县十面红旗”之一的荣誉称号。党支部书记刘长连代表大队到县、临沂地区等地做粮食生产工作经验交流,其他公社也到该大队学习经验,该大队成为名副其实的“一面红旗”。

  赤坂村的赵淑香,把6名少爹无娘的孩子抚养成人,被大队评为“好妈妈”,出席了地、县“三八红旗手”和“三八”红旗集体先进代表大会。

  1958年,赵淑香嫁到赤坂大队,当时有80岁奶婆婆,60岁的公爹,未成年的弟弟和丈夫前妻撇下的一个不满5岁的孩子。赵淑香孝敬奶婆和公爹,给弟弟操心找上对象,把仅有的三间房子和好点的家具全让给弟弟。自己向邻居借房住,后来才盖上房子。

  1961年,丈夫的姐夫病故,她主动把患精神病的姐姐和4个不满10岁的孩子接到家中。1962年,娘家嫂子病故,撇下5岁的女孩没人照管,她和丈夫商量,把孩子接到自己家中。1968年,丈夫的弟弟病故,弟媳改嫁,留下一个8岁多病的孩子,她又毫不犹豫地收养了他,并到处求医买药,为孩子治好了病。繁重的家务让她从早忙到晚,但对孩子的爱不减分毫。她对前妻的孩子和收养的孩子视若亲生。干活先支派自己的孩子,有好吃的和新衣裳,先给收养的孩子。亲生儿子18岁前没有穿过新衣服。辛辛苦苦20年,养大了6个孩子。

  20世纪70年代,赤坂大队连续打机井11眼。每一处打井工地上都是红旗招展,彩旗飘扬,喇叭声声,社员们干劲冲天。他们常常吃在工地,睡在工地。在这样的干劲下,10多天就能打出一眼深井。

  机井打好,井管下完,一眼机井就诞生了,也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若遇到干旱天气,社员们就不用因庄稼缺水而发愁。那时,赤坂公社的生产队长总是在下井管那天,安排人支起锅台炸油条,杀猪买菜炖杂烩汤等,让社员饱餐一顿。小孩也最盼着生产队下井管,下午放学后,孩子们直奔打井工地,帮着干些零活,放工后,吃上队里美味的油条,喝上杂烩汤,个个都浑身干劲十足,笑容满面。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赤坂大队带领社员发展副业生产,并指定专人专管大队副业生产。当时赤坂大队的副业主要有砖窑、石灰窑、翻砂、运输、木工、车床、造纸等。其中,从事副业的劳力约有300人。大队副业年集体收入累计达5万余元,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1977年,赤坂大队进入一级核算,社员1个工日计1元钱。当时许多大队1个工才达5分钱。社员一年干下来,除去公粮和口粮外,平均每家能分到600元钱,劳力多的家庭有时能拿到2000多元钱,这在40多年前,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20世纪80年代,赤坂大队因购买了电影放映机,几乎天天晚上放电影。每到黄昏时分,大队就派几个劳动力抬发电机和放映机。晚饭前,他们便自告奋勇地挖洞,埋杆子,挂银幕,忙忙碌碌地做好一切准备,只等晚饭后放映员前来放电影。自从大队天天放电影,不少社员午饭后便打发孩子到外村,邀请亲戚来看电影。日落时分,电影银幕前就聚集了许多迫不及待的社员,有时候去晚没位置了,就挤到电影银幕后看反面,虽然字母是倒置的,却也看得津津有味。大伙儿在一起看着电影,沉浸在幸福生活中,一天的劳累早已抛到九霄云外。

  赤坂:南洼、北洼、东洼、十三亩地、骑路地、南梁、北山、西山、西沟、王埠、涝场、水库南、蟒蛇梁、大地、河沿边、大李湾、小山、盐彩顶。

  西峪:四十亩地、下河、南岭、莽石、黑石窝顶子、马子石、南山、哈了旺、南岔、北岔、西大岭根、窝盆峪、巷子峪梁、涛坡子地、龙抱窝、老牛槽、大顶子、郑家林、中心梁子、巷子峪沟、北山梁、黄土地、东沟子地、团家地、家东、家西、北岭、抽屉子地、河南、路南、上河、河西崖子、前坡、群山岳子。

  1965年10月,赤坂大队户数、人口统计为307户、149口人。西峪大队45户、199口人。

  1977年第27野战军医院第3批医疗队到赤坂村培训赤脚医生,为群众防病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