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咨询热线:0571-8283030818626850512(微信同号)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沥青瓦
文明聚焦

来源:ayx爱游戏    发布时间:2024-02-18 18:27:20

  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坚持把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依托文化挖掘传承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升文明素养,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最美红村等18项中央和省级荣誉称号,昔日荒芜的“荒茅田”演变成远近闻名的“花茂村”,村民们不仅鼓了“钱袋子”,同时也富了“脑瓜子”,文明淳朴的新时代风尚正在蔚然成风。

  2019年,当得知大型电视连续剧《花繁叶茂》在家乡花茂拍摄后,远在广东东莞的杨波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回家的路。他敏锐地捕捉到家乡花茂将会迎来更新一轮大发展的强烈信号。他心中升腾起一个梦想,要把自己对家乡那份沉甸甸的爱,丝毫没有保留地倾洒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

  杨波在外闯荡25年,他的思乡之情却长存于心。小时候,他听过花茂王姓村民救红军的故事,心中便种下了红色种子。之后,关于花茂的红色故事,杨波听得很多,讲得也多。他说,我们的江山是无数先烈流血流汗换来的,我们肯定要永远牢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0年,杨波在众人质疑的目光中率先建起了第一个花茂土陶展览馆。他自豪地说,展览馆的第一个藏品是他小学五年级时收藏的。

  杨波所称藏品叫宝塔,生产于上世纪70年代,是一个圆锥形的塔,塔有十九层,两尺来高,中有不规则斜穿孔,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展览馆的藏品全是各式各样的生活器具,有砚台、香炉、罐瓶、缸坛、提壶、甑篾等各种器皿。最神奇的当数神仙壶,酒从底部倒入,注满后将壶倒过来,酒竟然又从壶嘴流出。壶里大有乾坤,杨波说,他想重点开发这样的文创产品,做足土陶文化。

  杨波还把原来的花茂粮仓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厅,陈列有各式老旧农耕器具,上百件器具林林总总,难得一见,令人感慨岁月沧桑,触发乡愁情结。杨波把展馆命名为“乡愁展馆”,希望围绕红色文化和乡愁文化给花茂乡村旅游注入活力。乡愁展馆已是播州区重要的研学基地,他常在这里向学生和游人声情并茂地讲述花茂的精彩故事。

  今年55岁的母先才是省级非遗花茂土陶的第四代传承人。相传在清光绪年间,花茂一带便有人使用白泥烧制陶器。直到20世纪80年代,土陶业兴盛一时,花茂村超过60%的家庭将其作为副业。

  在花茂村陶艺一条街,母先才陶艺体验馆摆放的各种土陶成品供游客观摩、选购,还有数十台制坯机供游客体验。

  过去,母先才烧制土陶,用的是传统方法,燃料是木柴和煤炭,不仅污染严重,并且还有20%的残次品。母先才说,更恼人的是,烧一次土窑,大约需要几千斤木柴和煤炭,会产生大量烟尘,而这些木柴都从远乡近里买来,多是山里砍伐的林木。土窑内外,到处都是泥土、灰尘和土陶残次品。这让他倍感惭愧自责。他在默默寻找出路。

  2020年,母先才果断关闭了土窑,花费8万多元,从江西购进了两台电窑。电窑能调节温度,基本不会出现残次品。母先才既为保护生态环境尽了一份力,同时,其陶艺馆也显而易见地提高了收益。

  土窑已经完全停用,但还按原样保存完好,供游客参观,使用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让花茂土陶历史现场复原。游客到此驻足参观,在旧窑里寻觅花茂的土陶历史。

  1999年,26岁的张胜迪外出打工。“但我一直忘不了在花茂村度过的童年。”虽然身在外地,但张胜迪一直心系家乡。

  2016年7月,张胜迪通过“凤还巢”人才引进计划回到家乡,开了一家名叫“花茂人家”的作坊,她想以此为平台做好花茂村独具特色的乡愁文化传承。张胜迪虚心求教熟悉古法造纸传统技艺的老艺人,让这项传统工艺很快就在花茂复活。可是,如何使传统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呢?张胜迪通过多方取经求教,大胆创新,终于创作出独树一帜的纸浆画。纸浆画既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又结合中国国画的写意风格,利用手边随手可得的原材料精心创意便可成品。南瓜叶剪成荷叶,玉米叶剪成月亮,银杏叶、野花更有各种创意图案,便有了《星空》《向日葵》等艺术制品,呈现于游客眼前。

  “游客会把这一些产品带回去。通过旅游,我们让这张传统的纸焕发了新的生机。”张胜迪说。

  土窑改电窑,不仅保护了环境,还提升了花茂乡村旅游品位。纸浆画传承了传统手工业又提升文化附加值,这都是花茂人勤劳创造的缩影,又是花茂人热爱新生活,勇于革新的生动写照。

  这些年,花茂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意识逐日俱增。原来的花茂,鸡鸭满地跑、尘土漫天飞,通过几年改造,花茂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实现了涅槃重生。

  花茂村在环境整改治理方面着实狠下了一番功夫。全方面提升水、电、路、讯、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同步铺开。全面实施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让健康知识、卫生习惯、清洁环境入户入心,还建立村寨卫生管理公约,通过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定期互评,督促村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欢声笑语,快乐无限。秋收后的花茂村群众文化广场成了欢乐的海洋。这里是中央电视台《山水间的家》录制现场,来自周边镇村的6支广场舞队展开激烈比拼,角逐广场舞大赛桂冠。

  花茂村代表队可谓阵容强大,有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中山大学教授彭玉平、演员关晓彤加盟。随着音乐响起,队伍翩翩起舞,沉浸在欢快热烈的气氛中。

  她叫母光玉,今年59岁,然而从外表服饰和精神气质看,她丝毫不像年近花甲的人。“可能是我经常锻炼的原因。音乐一响,啥烦恼都没有了。”母光玉性格开朗,侃侃而谈。

  2015年,母光玉抓住花茂村发展乡村旅游机遇,开设一家农家乐,由她掌勺。农家乐客源不断,收入还不错。送走客人后,母光玉就和姐妹们跳起了广场舞,每天都有二、三十人参加。在花茂村,广场舞成了雷打不动的活动。

  村民们给队伍起名“大家一起嗨”,她们还购置了多套表演服装。母光辉、袁庆容、陈希碧、杨成霞、吴德容、王照萍等几名核心队员因此还多次应邀参加村民婚礼,而且全部免费。“今年就参加了十多场婚礼庆典,主人家给钱也不要,我们就是图个高兴。”母光玉说,“有我们的加入,婚礼既节省又喜庆!”

  跳广场舞的人慢慢地多,村民们不仅身体健康,大家都心情愉快。乡风劲风引导花茂朝文明方向发展。道德“红黑榜”评选、“文明积分”兑换活动等激励和引导花茂群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2023年以来,开展道德“红黑榜”评选活动3次、集中积分兑换活动1次、先进典型评选表扬活动2次、移风易俗类文明实践活动47场次。“这些年,村里人参加活动的多了,扯东家长西家短的少了,喝酒打牌的更少。”母光玉说。

  如今,以“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墙、穿斗枋”七元素为基调的黔北民居星罗棋布,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两旁绿树成荫,家家户户庭院绿意花香。不少摄影师将花茂作为婚纱摄影基地,花茂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游客。

  都说花茂村有三朵“花儿”:“非遗之花”土陶烧制技艺、“文创之花”纸浆压花画和“味蕾之花”鲜美盬子鸡!“其实,花茂应该还有一朵乡风文明之花。”村支部书记彭龙芬说,“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小土房变成了小洋楼,村民的精神面貌大大改观,很多回乡人都感叹花茂旧貌变新颜。”

上一篇:济南三大片区修建色彩规划:柳埠镇区以暖色为主
下一篇:农村盖房用“树脂瓦”究竟好不好用?专业技术人员这样解释让人醒悟